轉載:談親子溝通

談親子溝通

本文摘錄自《泰山真愛家庭》雜誌第8期

文╱郭麗安(彰化師大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教授)
後附6/1郭麗安教授在彰化市陽明國中演講訊息

  所謂溝通,簡單地說,就是「跟他講一段話」,假如我們要跟孩子講一段話,或是聽孩子講一段話,最重要的目的是在哪裡呢?這個原則一定要先澄清,才能創造良好的溝通互動。

  首先,我們必須問自己:為什麼你要跟孩子溝通?想想看這次的溝通,是為了要讓孩子了解我們的想法,還是在尋求孩子的支持?是為了傳達愛意,還是你想藉此操縱他?是為了想加強管教他,讓他聽你的話,做出符合你期待的行為?

        如果你一開始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意圖,就找孩子來談話,非但達不到你想要的溝通,而且還可能會溝而不通呢!

        要創造良好的溝通,最重要的是必須先了解自己說話的目的,也就是在溝通的過程中,你究竟想獲得什麼結果?

        比如家裡發生了一些事,你想要和孩子談一談,你在特地找他來談之前,事先必須要有一個溝通的目的和方向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你只是想尋求孩子的了解,那很簡單,只要把孩子找來說:「我今天看了你的成績單,看你考的成績,媽媽心裡有點難過,你能了解媽媽的心情嗎?」這一段話,很容易就能讓孩子理解你的心情。

        但很多時候,我們可能還想進一步尋求他的支持。希望孩子能夠附和你說:「我知道你很難過,下次我不會讓你這麼難過了。」你心裡不但希望孩子能夠理解你的心情,還希望他能做出善意的回應,支持你的情緒紓解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,這個層次的談話對國中生來說實在是太高了,實行起來很可能會有困難,試想,即使是你的配偶,都未必能做得出這麼成熟的反應,更何況是你的孩子?所以,如果你把溝通的目的,設定在尋求孩子的支持,你們倆的溝通很可能會失敗,因為,這是期望的落差,並非溝通的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溝通的目的之一,是為了傳達愛意,比如你看了成績單後告訴他:「我今天看到你的成績單,看了滿難過的,因為媽媽擔心你將來在學業上會跟不上人家,然後慢慢地愈來愈討厭做功課。這讓我很擔心,因為我關心你,所以才會這麼擔心呀!」

        所以你的擔心並不是要他考第一名,而是擔心他的自尊降低,以後會自暴自棄、放棄唸書,因此你只要傳遞關懷的意思,孩子便能接收到這份善意。但溝通的另一個目的,則是為了「管教」。這是親子之間極易引發衝突的一種溝通模式,因為當父母在溝通時,為了管教或操縱管理,容易在言語上出現各種命令式的談話,例如:「如果你考不好,我就不准你怎樣怎樣」、「如果你今天晚上不把書唸完,你就別想……」等等,要求孩子或配偶去做一些事情,以證實自己的愛,易讓孩子一聽就馬上躲起來了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在溝通的時候,我們除了尋求支持、尋求了解、表達愛意之外,更需要用溝通技巧來達到管教孩子的目的。也就是讓他先獲得「有安全感的愛意」,而不是威脅、命令,如果讓他覺得做某些事是被父母逼迫的,心裡卻不認同這個行為,父母便無法達到管教的目的了。

        假如孩子跟你說:「我很想買一套漫畫全集!」你回答:「別做白日夢了,你連想都不要想!」一句話就推翻他的想法,一而再地,會讓他慢慢學到:「我只能想我應該想的事」,而什麼是他「應該想的」卻不是他們所能自主的,以後,他們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,便不會再跟父母講了,他寧可在網路上跟同學分享。

        因此,溝通是一個工具,而不是目的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要製造一個可以談話的情境,讓他的感覺及想法可以抒發出來,不管他怎麼說,都不要遽下判斷,譬如某個同學不理他,我們大人會說:「那個人又不是多好,他不理你有什麼了不起。」可是在他的世界裡,這些人就是他的全世界,小小的事情都會令他感到痛苦,所以我們要嚐試做孩子的朋友,對他的情緒反應敏感,讓他接收到善意的訊息,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及愛意,讓他覺得家庭是個人成長的助力,而不是阻力。

        此外,我們要就事論事,可以用一個像方程式的溝通言語,去陳述自己的觀點。

        一次說一件事情,每次溝通的事情要具體化,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才能討你歡心,而且是他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事。最後,讓孩子看到一個不斷在學習成長的父母,體會到父母想陪他一起成長的誠意,相信未來親子之間的溝通會愈變愈好。 

☆★☆★ ☆★☆★ ☆★☆★ ☆★☆★

沒有留言: